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023-06-28  来自: 乡村建设之路

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中国“三农”工作的总纲要和总抓手。我国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推进乡村振兴在新时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一、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相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九大报告适时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大论断。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zui为突出。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据公布:2021年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仍分别是农村居民的2.50倍和1.90倍,较上年度分别收窄了0.06倍和0.07倍。近年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均呈现缓慢的收窄趋势,但是变化的趋势仍然不明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在于顺应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三农主要矛盾的变化,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农民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尽管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行列,处在I业化中期阶段,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是值得关怀的群体没有变,乡村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没有变,三农问题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明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现代化中亟待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所以从政治学的视角考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

乡村振兴


  二、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失衡问题的重大举措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我国区域发展的整体来看,我国城市之间的差距往往相对比较小,但是区域性的乡村差距却是非常大的,其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县域和乡镇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区域结构分化,导致了我国东西部农村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城市偏向是造成乡村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滞后的农村现代化进程也阻碍了城乡协同发展的脚步。过去一段时期,我们寄希望于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来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我们会发现城市和乡村的功能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不可能用城镇化,来代替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一个中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定位是不一样的,城市功能定位是集聚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与创新,而乡村的功能定位是生态屏障、农产品供给、保存民族特色及传承历史文化,两种区位功能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现代化。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的价值也许是永恒的。而我国当下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地区没能较好地发挥功能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没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区域整体效益不高。三农问题中突出的矛盾是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差距比较大,乡村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也是巨大的,即使是同一区域,村庄之间的差异得更大。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发展研究所,对于全国10个省区,50个区县,156个乡镇,308个行政村,3833户家庭进行综合调查的结论,村庄之间的差距远比城市之间的差距大。另据,北京市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对北京12000个村庄,近十年的变化分析发现,村庄的分化在加剧,层级固化的倾向已经出现,从长期看这显然都是不利于共同富裕的。从经验看,当一个城市化率超过50%,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就会转向农业部门流动。2021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而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是45.4% (2020年数据) ,两个城镇化率相差19%左右。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差距仍然较大,加之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差别悬殊,导致我国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逆城镇化现象。由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顺势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城乡区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

乡村振兴


  三、解决乡村人口结构失衡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的城乡不平衡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体现在城乡人口结构和乡村人口结构失衡,表现为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以及素质结构方面等。农村结构分化以农民分化尤为突出,造成农村地区精英空心化的后果。据统计:2021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5.0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85亿人。所谓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而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据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从农村走出来的群体对待乡村的态度呈现明显代际差异。上世纪60、 70 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寄钱回家,在乡村建房成家; 80、90后农二代出村不回村意愿更为强烈,在城市置房,人和资本均留在城市。城市的“精英俘获”现象越来越明显。本世纪以来,中国呈现快速的城镇化趋势,使得广大乡村地区出现,城市边缘地带的乡村由于快速的城镇化而变为“城中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或者产业基础较好的乡村出现就地城镇化的” 超级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广大乡村大多成为人口外流的” 空心村”。” 乡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是不少地区乡村的真实写照。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达到峰值0.491,2020年降为0.468,但一直远高于0.4这一公认警戒线。如将全国居民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每等份20%)。2021年度低收入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333元,中间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8445元,中间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053元,中间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44949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5836元。可以看出,中间偏下收入组每人收入在1500元/月左右,而低收入组的人群的收入每月不足1000元。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不能“ 城市像欧洲、乡村像非洲”,一个发达的城市、一个落后的农村,不可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农村是需要同城市一样体面、繁荣发展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好有些地方乡村社会出现的衰败现象。要改变这一局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迫在眉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根本途径。

乡村振兴


  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现实要求

  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悠久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根在乡村,不在城市。要使“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势在必行。乡村是农耕文明的承载体,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投影,具有历史文化生态价值。每一个村庄都曾是村民代代生活的地方,承载着村民的集体记忆,是情感的寄托和链接的纽带。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乡村村庄正在消失,乡村文明渐行渐远。一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后继乏人,承载着村民共同记忆的文化载体,如文化景观、乡风民俗等逐渐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消失,使得一些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2079万人,增长4.1%。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仅为4432元。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从 乡村流向城镇的人口为2.49亿人,较2010年增加1.06亿人。农民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几乎对村庄历史和文化一无所知。人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大量的“空心村”如何传承和发展文化。当下对于传统乡村文化已到了近乎该抢救的程度,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文化学意义。

乡村振兴


  五、有利于加快基层治理创新和基层政府公共管理能力提升

  广大乡村治理有效,事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败与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乡村公共管理体系。乡镇政府目前是我国基层的一级人民政府,其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多年来,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一号文件”聚焦,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对治理下的乡政村治体制也提出了变革要求。当前城乡基层治理遇到一些新问题,如严格管理之下的唯上行为与形式主义,群众依赖性的增长和自治能力的弱化,治理资源的浪费及治理资源向治理能力转化的困难等。乡村基本制度、公共基础设施、生产性和生活性公共服务状况没有得到较好地改善,直接影响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17年)显示,农村地区46.2%的家庭使用普通旱厕,甚至还有2%的家庭没有厕所,26.1%的村生活垃圾、82.6%的村生活污水未得到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 38.1%的村村内主要道路没有路灯。从基本公共服务来看,67.7%的村没有幼儿园、托儿所,18.1%的村没有卫生室,45.1%的村没有执业(助理)医师;从社会保障来看,乡村低保、新农保、新农台保障标准均低于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此后经过十三五期间(2016-2020) 几年的改善和提高,但城乡差距和乡村之间差距仍然悬殊。近年来,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以及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均实现了制度覆盖。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依然较大,其中教育、卫生的发展不均衡是主要短板。当前农村的教育、卫生体系不完善,质量不高,许多家庭因为子女教育、老人医疗养老而被迫进城。人才外流导致乡村振兴的主体匮乏。乡村振兴的主体应该以地缘、利益、血缘、文化为纽带,动员与村庄有各种联系的相关方,共同行动、组织起来参与到乡村振兴当中去。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治理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乡村振兴有赖于基层组织的公共管理能力提升。

乡村振兴

综上所述

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历史

现实和战略意义

中国人经过一百多年接续奋斗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脱贫攻坚战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期,

推进乡村振兴对于实现

第二个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战略定位:商经网——专业电子商务与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商务专线:19991868687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商经网 技术支持:商经信息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1012929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