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文化古镇古村的旅游开发与发展模式

2016-07-11  来自: 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1904163848632226527.jpg


商经网:梳理全球古镇古村的旅游开发与发展历程,总共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也因此呈现3种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

 

第壹阶段,文化观光型旅游发展模式。

 

以中国最早开发旅游的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东栅)、南浔以及黄山西递—宏村、贵州黔东南郎德上寨等为代表。这一代古镇古村主要有两大特征:,强调文化本身的价值而非文化的可消费性;第二,旅游发展定位为地方民俗文化大看台,以其原始建筑景观和人文风貌为核心吸引物,建筑景观、博物馆、名人故居以及遗址组成主要产品,向游客展示的民俗文化元素。由于过度强调文化价值,文化转化形式单一,古镇古村静态呆板、“曲高和寡”,仅仅能够满足游客最基础的观光需求。供给方,古镇古村以景区形式出现,“门票经济”现象突出,收入模式单一;需求方,游客的旅游消费单一,停留时间短,基本不过夜。

乌镇东栅是代旅游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乌镇东栅依托江南地方民俗文化和江南水乡古镇风貌,以茅盾故居、民俗风情博物馆等构成景区核心产品,是一个典型的古镇型观光旅游景区。至2006年,乌镇东栅景区游客年接待量超过200万人次,但游客消费以门票为主,过夜游客比例微乎其微。

 

第贰阶段,休闲度假型旅游发展模式。

 

以2000年后异军突起的乌镇西栅、丽江大研古镇、四川洛带古镇、黄龙溪古镇、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厦门山重村等为代表。这一代古镇古村将文化与商业主动结合,古镇引入休闲商业属性的餐饮、住宿、娱乐等业态,结合古镇古村环境的“壳”,营销独特的文化休闲消费氛围,既满足游客现代物质消费的需求,同时兼顾对环境氛围的精神消费需求。这类开发模式下的古镇古村受到当前游客的欢迎和追捧,往往成为区域重要的休闲度假目的地。但是,商业的注入虽然为古镇古村输入新活力,但也带来2个明显的问题:,国内文化商业创意滞后,业态类同且缺乏个性,导致古镇古村同质化问题突出;第二,古村古镇高度商业化使得大量异地商品、文化、趋利生意人侵略式进入,驱逐本土原住民搬离,造成本地文化空心化和化,古镇古村原真文化的魅力逐渐消失,进而影响古镇古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其中,丽江大研古镇是典型案例。丽江大研古镇每年接待全国各地上千万游客,游客单次停留时间在3~7天,是休闲度假型发展模式的典范。但是,由于近些年过度商业化开发,本地居民逐步搬离古镇,附近居民也不愿意进入古镇,大研古镇正在失去原真文化的魅力。据调查,大研古镇存在大量同质性业态和大路货商品,高转让率、转手价格虚高等现象突出,2/3的商铺经营不善,导致越来越多游客放弃丽江大研古镇。

 

第叁阶段,生活体验型旅游发展模式。

 

全球范围内以匈牙利霍洛克民俗村、奥地利哈尔斯塔特小镇、日本越后妻有、印尼巴厘岛乌布等为代表。这一代古镇古村关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既重视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此作为古镇古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载体,同时对引入古镇古村的新业态、新要素、新产品和新人口进行筛选,控制在古镇古村的空间承载力和精神承受力范围之内,同时能够促进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此类旅游发展模式的要点主要有以下3点:,重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有选择性地引入外来文化、创意或艺术,增加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命力;第二,现代生活要素和时尚旅游元素低调注入,既满足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同时不破坏当地的人文脉络和生活习惯;第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留传统生活方式和自然居住形态。古镇古村的旅游开发和发展,不是为迎合外来游客而改变自身气质,而是凭借和发挥自身独特气质和传统生活方式,吸引文化型企业、文艺工作者进驻和参与开发,吸引文化旅游者和文艺爱好者到访甚至长期居住,共同参与古镇古村的保护与发展。

印尼巴厘岛乌布是巴厘岛的旅游胜地,也是蜚声世界的艺术村落。乌布随处可见的工艺作坊、博物馆以及过半数原住民艺术工作者,见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乌布还成为数十年来西方艺术家的艺术灵感摇篮。本地人传承发展传统艺术文化,“新乌布人”带来现代创意艺术文化,引入了人与精神互动的禅修产品,开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稻田度假村,在保存乌布古朴风貌的同时,低调融入时尚度假元素,为乌布注入时代活力,同时延续了文化及艺术的持续生命力。

 

我国古镇古村第三代发展模式现状

 

在中国,安徽碧山村、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等一些近年在小范围内声名鹊起的古镇古村,逐渐显现向第三代生活体验型模式发展的苗头。

安徽碧山村,位于安徽省黟县境内,是众多的徽州古村落之一。村内现保存百余座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和祠堂,其丰富的乡村建筑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是人类多样化生活的一个的样本。安徽碧山村的发展不同于以往破坏原有基底,单一的旅游发展模式,为了完好地保护和传承碧山村的传统文化,一群当代文化工作者在碧山村发起“碧山共同体”计划,即深入碧山村,住居乡间,成为碧山村新文化人,探索徽州古村古镇全新的徽州发展模式—依托良好的乡村风貌及人文资源,以传承创新文化艺术产业为核心发展引擎,通过发展文化艺术、有机农业等产业有机拓展古村落发展空间,倡导构建“新农业生活方式”。目前,“碧山共同体”计划已经在碧山村开展了一个古村古镇文化生存发展探讨的研讨会及展览,国内的陈飞波、寒玉(李国玉)、梁绍基、邱黯雄、谢英俊、朱哲琴等多位各个领域的艺术家均列位出席。其次,开展“黟县百工”活动——以图片、影像的形式展示当地34项传统民间手工艺,如养蚕、榨油、黟县小调、做火桶、打斗笠等。在当天举行的“诗歌课”上,诗评家徐敬亚,诗人梁小斌、陈东东、肖开愚和冰释之等人亲赴碧山祠堂给学生们上课,交流各自在文学和诗歌上的理念。由知名策展人左靖和欧宁等共同创意、发起了首届“碧山丰年祭”,是一次“碧山计划”重要的成果展示。通过借用“丰年祭”这一古老的仪式,期望恢复和重建这种由来已久的乡村公共生活之一,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同时,碧山新文化人也将“碧山丰年祭”作为了一种全球化和在地化的交集实验。

笔者十余次考察贵州西江千户苗寨,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西江千户苗寨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截至2014年底,短短6年发展时间,年接待游客规模已达到100万人次。在众多旅游者中和经营者中,少部分旅游者因喜爱苗寨而短期度假、甚至长期居住下来,更有一小部分留在西江苗寨工作和生活,参与苗文化的挖掘和发展,成为“新苗寨人”。蝴蝶妈妈和苗疆锦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蝴蝶妈妈是一家以本土苗民族文化为核心,艺术化表现提升为标准,倡导“民族文化艺术化、生活化”理念打造的民族文化标志性品牌文化主题餐厅。苗疆锦绣则致力于发扬苗族手工艺文化,其主人刘忠嫦,一个被《澳门日报》称之为“中国民间工艺大师”的苗族妇女,提出以“传承民族文化,拓展民间工艺,打造民族品牌,服务旅游文化产业”为发展理念,创新确立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以“传承—创建—发展”为理念,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收藏为一体,自主开发设计、生产(加工)的以苗族绣品文化为主要品牌“锦绣图腾”系列产品,同时也收藏其他民族民间传统服饰及刺绣品。公司开发、生产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如“福寿康宁工艺银蝴蝶刺绣包”、“苗绣时装系列”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举办的“国酒茅台杯”、“宏立城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黔东南名创”奖等多项奖。苗疆锦绣传承苗族刺绣技艺,将苗族文化推向世界,推向更高、更大的舞台为最终发展目标。(本文选自《旅游规划与设计》第17期《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


关键词: 文化   古镇   古村   旅游  

战略定位:商经网——专业电子商务与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商务专线:19991868687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商经网 技术支持:商经信息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陕ICP备11012929号-1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